人类的漫长历史大多是借由文字记录,文字所表达的信息丰富详实。

文字,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,将往昔岁月与当下紧密相连,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,领略不同时代的风貌。

近年来,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低估了文本表达的无限潜力,纷纷将目光投向图片、视频、音频、双链笔记、思维导图等更为新颖的富媒体形式。

这些表现形式确实能让笔记更好看,也更易于理解,却也使得笔记记录变得耗时费力、笔记软件启动慢、笔记数据不断膨胀、查找效率低下。与此同时,为了驾驭这些复杂的表达形式,我们不得不依赖那些体积庞大、功能繁多且错综复杂的笔记软件。这些软件往往不是免费的,而且价格很高。

其实,若在提笔记录之前,我们能稍作停顿,对信息进行一番梳理与甄别,筛除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,那么只需寥寥数语,便可精准记录很多关键信息。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 “记录狂人”,他们如同不知疲倦的采集者,试图将一切都写入笔记软件之中。然而,随着笔记不断变多,他们的信息管理成本不断飙升,最终,他们被自己亲手堆砌的信息大山所淹没。

回首过去十年,我们尝试过的软件琳琅满目,如 Obesidian、Joplin、CherryTree、zim - desktop - wiki、QOwnNote、Notesnook、laverna、wikipad、rednotebook、KeepNote 等等。这些软件,要么功能过于繁杂,宛如一座迷宫,使用者需耗费大量时间去摸索其中的门道,记笔记的成本陡然增加,软件的庞大体积也使得运行速度缓慢;要么功能太过匮乏,犹如缺了零部件的机器,无法满足用户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。

于是,我们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,渴望打造一款恰到好处的笔记软件。它规模适中,不大不小,将文本作为主要的记录形式,回归记录的本质。要知道,世界上热衷于记笔记的学生与职场人士非常多,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太一样。我们坚信,TimyNote一定有其受众。